关键词:苏绣;社会地位,苏绣影响力
苏州绣娘在刺绣佛像的过程中有严格的礼仪规矩,“每绣必先行斋式,青灯黄卷,清修苦行,于静室设绣架,洗手焚香,绣前用熄灭的线香头画绣稿,再根据各部位需求构图设色,完成一幅绣像,少则一两个月,多则半年一年,甚至更长,不知凝聚了多少心血。”
唐杜甫曾诗:“苏晋长斋绣佛前”。清邹程村也有《烷手绣观音》:“兰汤浴手,窗前先就,红莲娇片,须记他原少凌波,休错配鸳鸯线,绣着金身须半面。似向依青眼。春笋纤纤近慈云,疑紫竹林中现。”有的绣娘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,竟毫不犹豫地落发,用自己宝贵的青丝描绣成观音和如来佛宝相,焚香膜拜。还有的绣娘刺血写经,如宋代苏州朱亿之女刺血写成“莲花经”一部,入宫赐号莲花夫人。
闺阁绣娘的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富裕,因此才有闲情逸致写诗、绘画和刺绣,陶冶情操。然而当生活落魄时,她们也把刺绣作为维持生活的手段。民国浙江籍女作家吕韵清在小说《彩云来》中,讲述了女主角影娥凭借发展刺绣事业而赢得独立的故事。影娥“不十年积巨万。其时余(影娥之夫—笔者注)已娶妾生子,客死异乡,而子尚幼。影乃出资扶枢,为营葬,抚妾而教子成名”’,歌颂了她“贤妻良母”式的美好品格。
生与刺绣来,死气刺绣去,能刺绣可立于社会。刺绣这一传统女红已经深深融入整个苏州的社会生活之中。
|